湖北日報訊 記者 陳會君 實習生 覃芊 吳述明
  踏入武昌江灘邊紅巷內的錦繡坊,陣陣清香沁人心脾,各式精美漢繡作品分外“養眼”,“漢繡大師”黃春萍正指導學生刺繡,手指翻飛,神情專註。她曾以漢繡珍品《屹立的國旗》,摘取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“山花獎”;十多年來,培養弟子2000多人,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典型。
  日夜飛針走線,只為“繡”出下周的生活費
  眾所周知,黃春萍的作品藝術風格獨特,融湘繡、蘇繡等各家之長,又將繪畫、書法、篆刻、攝影等傳統藝術與之巧妙結合。
  說起“穿針引線”,今年48歲的黃春萍神采奕奕:“小時候看到奶奶和隔壁老人們,把各色線頭變成衣服、鞋子上的美麗圖案時,我覺得既神奇又好玩。”於是,即便上課,她都忍不住躲在下麵繡手絹。長大後,她先到有關職能部門開辦的美術繡花班學習,畢業後,如願進入武漢一家繡品公司工作。
  因為工作出色,她被公司派到汕頭美院、廣州美院深造,系統地學習繪畫、服裝設計等專業,為她日後將刺繡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奠定了基礎。2001年,黃春萍工作了十餘年的這家公司倒閉。同年,她和丈夫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。“那段日子很艱辛。”提起往事,黃春萍眼裡泛起淚花。她在兒子學校附近租下一間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,盡可能多地接下一些刺繡的活,日夜飛針走線,只為這一周能“繡”出下一周的生活費。兒子乖巧懂事,只要媽媽還在勞作,他都在一旁默默溫習功課,陪伴媽媽。
  2008年5月,黃春萍成立了工作室“錦繡坊”。沒錢裝修,她一口氣繡了200多件作品,往牆上一掛,工作室也算能開門迎客了。三個月後,兒子被華中科大錄取。
  在艱苦中成名,始終不忘傳承技藝回饋社會
  陪讀的六七年,看似重覆的針線活中,黃春萍對漢繡有了許多新的領悟。
 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,她用了整整一年時間,創作了一幅名為《屹立的國旗》的作品。在坍塌的教學樓廢墟上,鮮艷的五星紅旗屹立飄揚。作品因立意高遠、構思精巧、技藝精湛,一舉奪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。創作這幅作品的那一年,黃春萍經常忙到凌晨,大年三十都沒休息,整幅作品用了800多種線色,總計繡了568萬多針。汶川周年祭時,她把這幅作品送到了四川。
  黃春萍的工作室廣收社會學員,無論是殘疾人、社會青年,還是下崗職工,只要是漢繡愛好者,她都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,並幫助大家銷售作品。
  2008年,武漢市二輕工業學校與黃春萍聯合,開設漢繡班。2010年4月,黃春萍應武漢市殘聯邀請,為智障人托養院的8個孩子開設刺繡課,在她的努力下,孩子們繡制的作品《黃鶴暢想曲》在北京首屆中韓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獲獎。
  黃春萍還將自己30多年的漢繡經驗梳理總結,編寫了一套漢繡教材。教材除漢繡理論外,圖文並茂地講解了漢繡針法,並配有100多片實物小樣。“人活著不只是為自己,還有一份社會責任。”黃春萍說,她願意用漢繡幫助更多人尋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希望。
  (原標題:飛針走線繡人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y59nypj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